2024年12月,工信部、财政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,提出深入实施"百城"试点,推动4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。其中,"赋能"是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有别以往的提法。
近年,关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和支持举措密集出台。2023年下半年,多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并发布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》和《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(2024年)》等文件;2024年5月份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》,特别提出支持中小企业转型,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构建长效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转型;同年12月,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发布。
通过对政策的梳理,可以看到"赋能"的提法确系于去年年末时被明确提出。首次将"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"写入标题,让《方案》成为政策的分水岭。
回溯过往十年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政策,可以发现,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《"十三五"国家信息化规划》中,全文0次出现"赋能",相关表述为"支撑""促进",如"信息技术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";2021年《"十四五"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中,"赋能"出现7次,但对象均为"产业""经济"等,如"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",中小企业未被明确列为赋能受体;直到2024年末,《方案》中"赋能"出现18次,不仅写入标题之中,而且定义了"数据赋能"等路径。
理解"赋能"如何从隐性表述到战略核心,是理解政策沿革的切入点,其中也隐含着中小企业当下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与破局之道。而理解何为"赋能",需要对过去十年国家的数字化战略布局进行回顾。
2016年印发的《"十三五"国家信息化规划》的重点是信息基础设施普及(宽带网络、4G覆盖)、产业信息化起步(制造业数字化、电子商务)、电子政务建设,其定位是信息化基础能力构建,为数字化转型奠基。
就重点与定位而言,"十三五"规划是长线程的框架性、基础性部署,基建先行,政务与民生寻求突破,而产业融合处于探索阶段,涉及主体是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。
"十三五"规划首次系统性规划数据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产,这意味着彼时实际上是数字化转型百废待兴的时代,此前诚然有"互联网+"的国家战略与公共数据积累,但"十三五"规划确系数字化转型之滥觞,是一种由自在到自为的主动转变,也就意味着主体只能是大型企业,彼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,是一种从零到一的"拓荒"。
既然是从零到一的"拓荒",自然没有"赋能"一说。
2021年印发的《"十四五"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的重点是数据要素市场化、产业数字化(工业互联网、农业数字化)、数字产业化(核心技术突破)、治理体系完善,其定位较"十三五"而言升维,即从"信息化"转向"数字经济",突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。
就定位而言,"十三五"处于基础建设期,以试点示范与技术基建为主,完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布局:"十四五"发展至深化应用期,转向全域覆盖与深度融合,突出数据要素化。数据只有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出来,才可能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被使用,前者是"十三五"的成果,后者是"十四五"的目标。
此时,因为有了前期的积淀与基础,便有了"赋能"一说,这是顶层设计对产业的赋能,尚未明确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中。
2024年12月印发的《方案》,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分类推进转型、人工智能赋能、数据要素激活。其中涉及三大硬指标:到2027年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,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%,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%。至此,对中小企业而言,数字化成为"必修课"。
这一文件锚定于"十四五"收官的节点,可视为新阶段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遵循。可以注意到,《方案》是由工信部、财政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,表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多方协同发力。
历经十年布局,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必也不能"单枪匹马",引导数字化服务商、金融机构、公共服务机构等协同赋能,降低数字门槛,是中小企业纾困、转型的重要举措。其中,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外,在产品与解决方案上的具体举措,例如充分运用小型化、快速化、轻量化、精准化的应用,发展订阅式软件服务等,能且仅能在这个阶段提,因为这些举措基于5G技术的成熟与移动端的普及,基于数据要素与各行业生产的高效协同,前者源自"十三五"规划的基础建设成果,后者依赖"十四五"规划的产业融合深耕。
"十三五"规划夯实数字化基础,"十四五"规划以顶层赋能行业,而接下来,行业会被生态覆盖,每一个行业都会成为生态的一部分。《方案》中的赋能,是生态级的赋能。经过夯实基础、能力构建的阶段后,对中小企业的赋能才成为可能。所谓"生态",是一种"万物并作"的协同合作模式,"多样性"是一个生态健康、稳定程度的核心指标,一个健康的数字化生态,大至行业龙头、小到中小微企业,都能占据各自的生态位,实现良性的竞争与发展。
再就生态而言,任何生态本质上都是演化的场所,而演化的规则无他: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新的生态因为新变量的引入而孕育了新的生机与潜力,这是赋能的内涵,而在赋能的对立面,则是近乎残酷的淘汰。这种对立统一,本质上是生存与发展的对立统一,二者统一于"数字化"这个语境之下。
上文提及《方案》三大硬指标:到2027年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,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%,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%。
数据来源:秘塔学术搜索
75%与40%是两个值得挖掘的数据,简单来说,75%是发展的指标,40%是生存的指标。目前,制造业强国(如德国、日本等)数控化率普遍在80%以上,所以,75%是我国迈向中高端的阶段性目标;同时,多方数据显示,中国中小企业的三年存活率在40%左右,平均生存期在2.5年左右。所以,就《方案》展示的时间窗口而言,40%中小企业的生存线,而这条生存线与目标上云率高度吻合,这并非巧合。
综上,75%和40%看似留有余地,事实上是不得不如此硬指标,是生存与发展的红线。任何中小企业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课题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不上云即为淘汰,无法生存;不推进关键工序数控化,即无发展,生存也便没有意义。事实上,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,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求生存、谋发展才是根本目的。
2022年,工信部印发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指出其适用范围及对象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需求方,即中小企业,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,旨在引导中小企业明晰转型思路、优化转型实践、提升转型效能;二是供给方,即互联网平台企业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,旨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供给水平提升;三是地方各级主管部门,旨在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,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。
《方案》与《指南》保持了政策上的延续性,并进行了更具指导性、落地性的细化,涉及七项共18点重点任务,均指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一亦即三年内中小企业的存亡问题。但由于涉及对象的多元,也因为"赋能"语义所展示的主动性权重旁移,中小企业本身需要主动调整的,主要是转型思路。以下对《方案》内容进行简单引用:
《方案》重点任务的第五点指出,要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"上云用数赋智",加快中小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,完善企业级、行业级、区域级等多层次云平台布局,推动现有工业软件产品云化迁移,加快关键设备、业务系统上云等;
《方案》重点任务第十四点指出,供需适配发展"小快轻准"产品,培育一批"小快轻准"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,推动工业软件、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不同厂商提供开放接口,提升"小快轻准"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数据互联互通与跨平台互操作能力,增强产品易用性及开发便捷性等。
笔者认为,《方案》中的这两点切中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的误区,这一误区可以概括为中小企业的"硬件迷信"与"本地化部署迷思"。大型企业选择本地化是源于定制化和安全需求,且有资金实力支撑,而中小企业模仿这种模式就会陷入高固定成本、低技术敏捷性、弱生态协同陷阱。
既花钱购置本地服务器,又要管理云端脱敏数据,有限的资金被硬件投入占用,无力提升实际应用能力,陷入"小学生水平数字化"的困境,最终被成本压垮,这是绝大多数有意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失败的原因。36氪报告指出,采用本地部署的中小企业IT成本较云服务用户高47%,且3年内设备淘汰率超70%。"企者不立",这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要认清的客观事实。
基于对以往失败案例的汇总与对国家政策的信任,轻量化云部署就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二法门。
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时间短、任务重,最核心的权重就是效率,这不仅是政策的要求,同时也是市场的要求。对任何公司而言资源都是有限的,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,而效率代表着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。用有限的资源,用最低的成本,完成转型指标,生存下来,谋求发展,要求企业理解政策,贯彻落实,答好效率这一命题。
就轻量化云部署而言,服务于降本增效,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,的修报修系统是应运而生的。基于对数字化时代的研判与对政策的理解,的修持续精进业务,迭代功能,助力中小企业打好新时代数字化转型一战。
预约体验
电话咨询
微信咨询
微信扫码
城市合伙人